莒县“二三一”工作法深化开发区改革,管理体制精简高效 简讯
【资料图】
莒县县委编办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,抓住“突破莒县”重大机遇,不断深化县经济开发区改革,以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为着力点,以明晰职能定位,理顺职责关系为切入口,助力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,为现代化强县建设贡献力量。
“两个转变”优化管理体制,保障开发区高效运转。坚持“市场化、去行政化”改革方向,推行党工委领导下的“管委会+公司”管理体制,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,推动县经济开发区聚焦经济发展、“双招双引”、创新创业等主责主业,全面激活工业经济“主战场”优势。优化机构,推动管委会由“瘦身强体”向“强身健体”转变。按照精简高效原则,将县经济开发区原有机构及事业单位进行整合,促进管委会瘦身强体。不断强化开发区“双招双引”等职能,积极申请增设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招商投资促进部,赋能开发区围绕产业链抓招引、多元化抓招引,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。今年以来,研究通过了12个上会项目,计划总投资54亿余元。创新管理,实现用人机制由“身份管理”向“岗位管理”转变。一方面科学核定人员控制数,根据县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员规模及发展趋势,结合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实际,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确定县经济开发区人员控制数并适时动态调整,避免人员过度膨胀,同时满足开发区后续发展的人才需求。另一方面实行全员聘任制管理。按照“全体起立、重新上岗、择优选配、统筹安排”原则,推行全员岗位聘任制,并赋予县经济开发区自主的绩效薪酬制度,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,充分激发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,进一步推动人员优化配置。
“三项原则”动态调整权责,提升开发区履职效能。按照县经济开发区管发展、管保障、管保护、管安全的总体定位,把准县经济开发区运行现状,动态调整开发区管委会权责清单。坚持实事求是原则。今年以来,莒县县委编办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县经济开发区开展调研,通过召开座谈会、逐项梳理权责事项等方式,共收集问题建议18条,梳理确定下放县级管理权限30余项,涵盖行政检查、行政给付、公共服务等6大类,进一步为县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“放权赋能”。坚持统筹推进原则。将动态调整县经济开发区权责清单与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、优化职能配置统筹推进,结合莒县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,细化各项推进措施。按照县经济开发区职能优化调整和承接能力等情况,明确清单调整范围。会同有关部门和县经济开发区,科学调整赋予县经济开发区行政权力事项,实现“园内事园内办”,促进县经济开发区统筹管理、协调发展。坚持服务发展原则。在权责清单调整过程中重点关注经济管理领域,突出开发区经济管理职能。为更好服务企业,增加“统计信息咨询”、“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”等公共服务类事项,为区内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。截至目前,开发区现有四上企业380家,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7家,世界500强独资企业2家,省级瞪羚企业4家。
“一张清单”厘清职责边界,凝聚开发区工作合力。为巩固开发区改革成果,针对发生频次较高、运行不畅的职责事项,开展开发区与县直部门属地镇街职责边界清单编制工作,衔接好责任链条,实现流程重构。科学编制职责边界清单。按照“划分职责边界、再造衔接流程、建强联动机制”的原则,组织梳理开发区与县直部门、属地镇街共同完成的职责边界事项,依据工作实际,编制职责边界清单,进一步提升运行效能。清单共分6大类、30余项,涵盖经济发展、园区建设、土地规划、市场管理等领域。明晰事项衔接流程。针对具体事项上下、左右、前后衔接的关键环节,明晰各方在履行职责时的衔接流程,确保职责分工真正落到实处。同时,根据县经济开发区实际工作需要,适时调整优化衔接流程,实现重点问题衔接有据可依、有章可循、边界清晰、分工合理,使县经济开发区职责边界清单成为切实有效的“活字典”。建立健全考核机制。强化开发区职责边界清单应用,将清单履行情况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,适时就清单执行情况开展“回头看”,以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开发区职责边界清单事项实现多方联动、高效运行。(何阿慧 韩丽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