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速讯丨利玛窦的遗憾
马泰奥·里奇,汉名利玛窦,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。他是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开拓者之一,颇受明朝士大夫的敬重,尊称为“泰西儒士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利玛窦
1582年(万历十年)8月7日,利玛窦到达澳门,准备进入广州,这个过程曲折而有戏剧性。
1583年(万历十一年)夏天,利玛窦和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罗明坚一起前往广州。时任两广总督的是福建人陈瑞,这是个贪官。利玛窦和罗明坚用带褶的衣服、三棱镜和铜表等作为礼物,使得陈瑞给他们颁发证书,允许他们进入广州居住。但不巧的是,当时朝廷正在对张居正进行清算,陈瑞因谄媚张居正,被御史张应诏弹劾而致仕。所以,当利玛窦二人到达香山的时候,被拒绝进入。他们冒险登上一条客船,准备混进去,但他们的装束和长相实在显得奇怪,终于被发现,他们只好返回。
正好在这时,香山知县的父亲去世,丁忧三年,代理知县上任。他们给知县送礼,终于获得了许可。但实际上,他们是被押解去的广州。因为他们携带有免职总督写给广州海关道的书信。这也是中国式的变通。
海关道对他们很客气,同意了他们的留驻请求。可是,变故又发生了。这时,监察院大人要来视察,海关道为了不被弹劾,让他们火速离开。他们也看到了新任总督的布告,称他们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字,在中国建教堂和私宅,有害国家,接纳外国人决非求福之道。两位传教士只好回到澳门。
利玛窦和罗明坚两人极度失望,但就在这时,转机出现了。肇庆知府王泮派人来到澳门,以两广总督郭应聘批准可在肇庆建堂居住为由,请他们前去肇庆。当然,这也是他们贿赂的结果。下面的事情就很顺利了,在肇庆立足后,他们至南昌,而南京,最后发展到了北京。
开始时他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“天竺”,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,甚至认为天主教是佛教的一个派系。他们不敢说明他们传教的目的,否则可能会被驱逐。
他注重发展与儒家士人的关系,但对来此的目的,只字不提。写了《焚书》和《藏书》的思想家李贽曾说:“我已经三度相会,毕竟不知到此何干也。”后来写给万历皇帝的奏疏上,也只是说仰慕天朝,对他的传教事业也没有流露片言只语。
刚到中国时,利玛窦是穿僧服的,后来发现儒生在社会上的地位远超僧人,于是,利玛窦改穿儒装。从此,利玛窦在人们的眼中,就不是洋和尚,而是洋儒生了。利玛窦的老师是克拉维乌斯,在拉丁文中是“钉子”的意思,所以,利玛窦在中国称他的恩师为“丁先生”。
利玛窦一向患有偏头痛,在他去世的前几个月,他多次说:在我仔细想过我要确定做什么才能最好地推进中国教会的工作时,我得出结论是,对它的进展最有利的事莫过于我寿终之日的到来。1610年5月11日,他坐在床上,去世了。利玛窦被赐葬于平则门(阜成门)外的二里沟,其墓今天仍然可以看到。建国时,该墓地已先后埋葬了利玛窦、汤若望、南怀仁等数百名西方传教士。
利玛窦晚年曾将他在中国的传教经历记录下来,即《利玛窦杞记》,原名《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基督教远征中国史》,从名字上看,似乎荷枪实弹,实际上利玛窦一生在中国连传播福音的真正目的都没有公布出来。